NTU-SNU Asian Migration Workshop

臺大亞比中心與首爾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在7/1(四)所共同舉辦線上工作坊:Asian…

【一起來亞比!】S2EP3 邁向低碳社會的「公正轉型」:減碳的社會學議題 ft.劉仲恩

「減碳的趨勢其實會對社會不平等有很大的影響,從事高碳排產業的勞工勢必會面臨產業轉型;氣候變遷帶來災害,不管是高溫還是強降雨,都會衝擊到社會上最弱勢的一群人。在這過程中其實有個概念叫公正轉型:如何在低碳轉型、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不要遺落任何一個人。」 減碳其實像減肥?看似「科學」的能源議題背後,其實涉及更多資源與社會分配的問題?大量仰賴能源進口,國際處境又弱勢的台灣,要如何推動和落實能源轉型? 化工領域出身的劉仲恩老師,為什麼最後會在社會學領域尋求對環境議題的討論呢?趕快點開本期的一起來亞比聽聽仲恩老師的說法! 一起來亞比於各大平台都上架囉!: Apple…

【一起來亞比!】S2EP2(下)性平運動(#MeToo)在東亞 ft.黃長玲

「MeToo運動之能夠出現,我們要記得是因為媒體在這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你會很驚訝東亞最強韌的MeToo發生在韓國和中國。」 2017年由Jodi…

【一起來亞比!】S2EP1 台灣太太,烏鴉媽媽?德國婚姻移民的制度與挑戰 ft.徐婕

你知道德文裡的「烏鴉媽媽」是什麼意思嗎? 來到德國的太太、媽媽們,第一個挑戰可能是會不會烤蛋糕? 看似強調技術、人才導向的德國移民制度與課程裡,藏著什麼樣的性別、文化與國族的階序與挑戰? 全新一季的【一起來亞比!】第一集邀請徐婕老師來談談從臺灣、中國來到德國的技術、婚姻移民女性可能的景況和挑戰,也透過分享自己於德國求職、育兒的經驗看到德國文化融合制度,背後潛在的性別與國族的結構與階序。 徐婕老師於2018~2021年間擔任亞比中心的研究員,不僅承擔多項國際合作工作,也在社科院與社會系開授遷移、族群等英語課程,對中心貢獻巨大。徐婕老師目前於新加坡St.Gallen大學新加坡分部管理學院擔任助理教授,祝徐婕老師未來順利~ 主講人: 徐婕 德國海德堡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亞比中心研究員,現在於瑞士St.Gallen大學新加坡分部擔任助理教授。研究關注家庭、遷移。著有Family…

【一起來亞比!】EP4 中國「天空」的「地理」政治:垂直視角的地理學研究 ft.簡旭伸

「 中國運用人造降雪的方式讓北京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辦冬季奧運又辦夏季奧運的城市,但北京其實是個很缺水的城市:北京冬運的雪,其實是中國運用南水北調的方式,將湖北省上面的雲,降下來成為丹江口水庫的水,再運往北京做成的雪。」 本集的【一起來亞比!】邀請地理系…

【一起來亞比!】EP3 撒嬌作為弱者的政治策略? ft.岳心怡

「臺灣特殊的撒嬌文化,其實是將政治上的弱勢處境翻轉為巧勁施力的溝通策略」 打開臉書推特,從各種精美的圖文宣傳,到Q版、萌化的政治人物二創,你是否覺得越來越多的政治人物嘗試以「可愛」的形象在進行公共溝通?本集的【#一起來亞比!】邀請去年客座亞比中心,來自美國東北大學傳播系的Sydney(岳心怡)教授,將從「撒嬌」這個臺灣的特殊文化現象出發,討論…

【一起來亞比!】EP2 走入無家者的「危殆生活」 ft黃克先、黃怡菁

「當我們誠實的面對無家者議題,就是正視社會結構的限制,以及人生是個充滿不穩定的危殆狀態。」 本集的【#一起來亞比!】邀請到臺大社會系…

【一起來亞比!】EP0「亞」洲社會怎麼「比」?ft.藍佩嘉

【跟著亞比中心的Podcast,一起來亞比!】 …

【Speechs@GARC】 Strategic Resistance against Gender Binaries: Chinese Women Doing Zhongxing in Hong Kong and Urban China

Zhongxing (中性), literally meaning ‘middle gender/sex’ or ‘neutral gender/sex’, is a mediated and gendered phenomenon in contemporary East Asian Sinophone societies that refers to young women who do not perform the normative gender regardless of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s since the mid-2000s. In this talk, I will explore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zhongxing among women in urban China and Hong Kong, drawing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nline discourse analysis. I argue that an identitarian approach is inadequate in understanding this precarious and ambiguous position in doing gender. Instead, informed by an interdisciplinary framework of transnational feminist and queer Asian studies, I propose a practice approach to understand the fluidity, precarity, and situatedness of women’s strategic resistance against gender binaries in their everyda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