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與影音記錄】Youth and Student Movement in 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From Sunflower/Umbrella Movement to #MilkteaAlliance and Beyond 研討會速記2

🎉【Youth and Student Movement in 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From Sunflower/Umbrella Movement to #MilkteaAlliance and Beyond 研討會速記】
🕒日期:2024年4月11日(四)
【PANEL 3】Myanmar and the Philippines
🎤講者:Mai Van Tran、Maria Elize Mendoza and Aries A. Arugay
第三場次的關注區域則來到緬甸與菲律賓。Mai Van Tran探討東南亞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數位壓迫如何影響社會運動動員。泰國、孟買與柬埔寨等東南亞社會,都有針對網路社群發文的審查制度,這些直接或間接的審查制度相當程度的限制了弱勢群體—如女性、性少數、少數民族─在網路空間上的發言空間,近一步將這些弱勢群體置推向更邊緣化的位置,但這些弱勢群體也因此生出一種韌性。這些社會運動者開始改變社群使用習慣,以因應社群媒體的數位壓迫。他們或者使用跨國VPN、運用非本土的社群媒體或是自組私密社群等數位方式來對抗網路審查與主流社群中心,並透過過濾社群使用者,以規避主流反對者的暴力與騷擾。Tran指出,研究這些手段,有助於我們更全面的理解運動者在線上如何面對限制與發展出解決方式,以透過社群媒體凝聚意識、動員群眾。Maria Elize Mendoza 與 Aries A. Arugay則討論菲律賓的社運動員,菲律賓從正式動員隨著科技進步轉向了數位上的動員,然而在線上可能存在反動員的力量。在Duterte政權之下,菲律賓經歷了民主倒退的情況,並且Duterte的支持者(或政府主義者)在網路使用假訊息掀起的資訊戰,可能會影響民眾對於社會運動的支持度,也可能會傷害菲律賓的民主社會。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間、食品倉儲倡議與2022菲律賓大選期間,這些假訊息的散佈者都在網路媒體上發布與污名化社會運動者相關的言論:分別包括「社會運動會成為病毒傳播的媒介」、「社會運動與共產黨掛鉤」、「社會運動是候選人的樁腳,破壞選舉的公平性」,這些假訊息的渲染都成為了反動員的力量。Mendoza希望在討論媒體對於社會運動的影響時,能更深入分析這種負面的效應。

【PANEL 4】Japan, South Korea, and China
🎤講者:Kyoko Tominaga、Hannah June Kim、Kinman Chan
第四場次則回顧日本、南韓與中國等東亞國家的社運。Kyoko Tominaga指出,日本人慣以佔領空間集會的方式來動員社會運動,她以日本先前的青年佔屋運動為例,探討這類佔領空間的活動如何影響社運動員。這些不滿房市的前佔屋運動參與者佔據空屋,並將之改造為適居空間,以收容無力負擔房租的人。藉由佔屋運動修補舊房的實作,這些運動者開始對空間相關政策凝聚共識,並瞭解到政策的不足之處,這有助於日本動員打房運動。Tominaga認為討論社運動員的前置作業,或說甚麼活動有助於凝聚社運所需的意識與共識,是值得深思且更進一步探討的學術與實務議題。Hannah June Kim探討南韓青年政治參與與對民主的支持度下降的成因。1980年代是南韓學運頻起,從光州事件 到六月民主抗爭,都是由學生領袖主導的社會運動,在2017年反對朴槿惠政權的燭光運動中,學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Kim透過問卷調查南韓學生與青年的政治意識,發現他們對民主與政治的參與度降低。他隨後以回歸模型分析青年的政治態度如何形成,他發現傳統主義或是國族主義與青年對專制政治的認同有顯著相關,但對政府的信任度可能加強青年對於民主政治的支持。Kim認為升學考試、工作機會等社會壓力,導致他們對政府與民主的支持度下降,才會有政治意識降低的趨勢。Kinman Chan討論中國的白紙運動所帶來的影響,中國政府新冠疫情期間實施清零政策,導致新疆烏魯木齊的一處公寓火災救援產生延宕,造成10人死亡,並促成反清零政策的運動在各地爆發。Chan點出了以往中國社會運動的問題是,中國幅員廣大,加上社會結構(如對言論與集會的限制)不利於運動動員,社運規模最多只能動員到地方,沒辦法發展成全國性的動員,但在白紙運動中,儘管動員仍處處受挑戰,民眾的互助行為與線上網絡的幫助,提高了這次運動的動員層次,也展現了中國青年對習政權政治態度的轉變,以及青年與學生的動員能量與能動性。
(許兆愷速記,鍾瑋芸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