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與人口老化:以香港為例
2025.05.02
面對高齡化挑戰,城市該如何回應?——香港大學林一星教授分享高齡友善城市與環境老年學的實務與研究
隨著人口老化成為全球趨勢,如何打造一座讓年長者能安全、健康、獨立生活的城市,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林一星老師分享他在「高齡友善城市行動(Age-Friendly City Initiative)」與「環境老年學(Environmental Gerontology)」領域的深厚研究與實務經驗,帶領同學從國際框架到在地行動,深入探討如何以環境與社區設計回應超高齡社會的挑戰。
全球老化現象與高齡友善城市倡議
根據WHO統計,2025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將達10億,且超過八成集中於中低收入國家。林老師指出,現代社會多為「以年輕人為設計核心」,在城市設施、交通系統與政策規劃上皆未充分考量長者的需要,未來將勢必進行結構性轉型。
WHO自2005年起推動「高齡友善城市」倡議,並提出八大構面作為規劃指標,包括交通、住房、戶外空間、社會參與、公民參與與就業、尊重與包容、溝通與資訊、社區健康與支持服務等,強調透過環境改造與社會文化轉變,創造一個對所有年齡都更友善的社會。
香港經驗:社區與學術合作推動在地轉型
課堂中,老師以「賽馬齡活城市(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age-friendly city)」為例,介紹香港如何透過跨部門合作,結合大學、NGO、地方政府與社區,推動基礎評估、政策行動計畫、友善大使培訓與地區行動。該計畫涵蓋18個行政區,每年提供經費予地方團體推動友善措施,截至目前已直接惠及超過11萬人次,並獲WHO全球AFC網絡肯定。老師也強調,計畫不僅改變了城市硬體,更促進年齡正向觀點、鼓勵長者參與公共事務,並提升社區對老化議題的敏感度與因應力。
環境老年學:讓城市設計回應生心理變化
林老師進一步介紹其團隊在環境老年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包含:社區綠地與憂鬱症狀關聯、可步行性與失智風險、公共設施密度與認知功能維持、長者社會參與對心理福祉的影響。研究指出,良好的設施環境(built environment)設計能延緩功能退化、支持在地老化、減輕照顧壓力,甚至縮短「失能至死亡」的時間。
透過政策倡議、社區合作與實證研究,城市得以從結構上進行轉型,迎接不斷延長的人生旅程。
2025.05.03
The Time Bank Initiative and Social Capital Research & 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 and Project BrainLive: A Task-shifting Approach to Dementia Support in Hong Kong
在邁向高齡化社會的過程中,社會創新如何回應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香港大學林一星教授於本次密集課程中,透過「時間銀行倡議與社會資本研究」與「認知刺激療法與BrainLive計畫」兩場專題,分享其在理論、政策與實務層面的豐富經驗與研究成果,為學生開啟跨領域視野。
上午課程|The Time Bank Initiative and Social Capital Research
課程從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概念出發,回顧 Bourdieu、Coleman、Putnam 等學者的理論基礎,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如何成為支持網絡,促進社區互助與健康老化。林教授指出,社會資本不僅是關係的累積,更牽涉到信任、規範、網絡結構與資源流動,並區分出連結型、橋接型、鏈接型、結構型、認知型與關係型等多重面向。
進一步,林教授介紹由 Edgar Cahn 發展的時間銀行(Time Bank)制度。該制度透過「1小時服務=1時間積分」的互惠原則,重塑志願服務與社區參與的價值,讓每一位參與者無論背景或專業,皆能透過貢獻時間累積資本。
以香港「織福計畫」為例,長者透過陪診、探訪、簡易維修等服務累積時間積分,再兌換其他所需服務。搭配 HINCare App 和 AI 技術的應用,成功提升長者參與、社區凝聚力與資源流動效率。
研究證實,時間銀行模式有助於促進健康、提升自我價值感與歸屬感,特別對社會弱勢群體具有明顯正向影響。林教授指出:「長者不是被動的服務對象,而是擁有潛能的社會資產,值得被看見與連結。」
下午課程|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 and Project BrainLive: A Task-shifting Approach to Dementia Support in Hong Kong
下午課程轉向非藥物介入失智照護的實踐與研究——認知刺激療法(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 CST)以及疫情期間推出的線上照護模式 BrainLive。
CST 建構於生理-心理-社會整合觀上,透過主題式小組活動(如懷舊、分類、日常對話等),提升參與者的語言、記憶與社交能力。實證研究顯示,CST 不僅能顯著改善認知功能,其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效果更與部分藥物治療相當。
BrainLive 計畫則為香港疫情期間的創新回應,透過訓練資深志工進行線上CST與照顧者支持服務。研究指出,線上模式具高度可行性與成本效益,並能減少失智者的孤立感,促進家庭與社區的連結。
此外,林教授分享 CST 在香港的文化調適歷程,如活動內容的在地轉化、對文盲長者的適應設計,以及志願者帶領模式的可能性與限制。這些經驗顯示,在人力與資源有限的環境中,社會資本與科技的結合能為照護模式帶來更多彈性與創新。
課後反思|以信任為基礎,與社區共創雙贏
林教授總結指出:「學者不是單向提供者,而是將社區各種材料轉化為實用成果的『廚師』。」他強調,建立健康老化社會的關鍵不在於單一介入或政策,而是學術界、社福單位、社區與政府之間彼此信任、協作與共創的關係。唯有透過多元參與與跨界對話,才能打造一個真正共融與具備韌性的高齡友善社會。
(許家嘉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