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的跨殖民地公共空間:英治香港-新加坡華商的公民社會及其與日治臺灣的連繫, 1914-1941
本報告援引提姆‧哈潑(Tim Harper)對移民和離散性公共空間以及杜贊奇(Prasenjit Duara)對流動歷史的強調,來理解英治香港與新加坡兩地的華人商業組織及其與日治臺灣商人社群之間的交流,從而重思海外華人在東亞現代轉型裡的角色。新、港、臺三個殖民地裡大多數的住民皆操持著閩、粵、客等語言,這些語言群所各自發展的商貿網絡及對中國民族主義的回應,形成了一個離散性公共空間,而此空間內部的各元素,又是立基於各自所鑲篏的殖民地在地利益。因新、港兩地華商運用了與中國大陸相同的族裔文化符號(例如儒家)和經濟公民權論述(例如「實業救國」),從而挑戰了中國國家在試圖建立主權邊界的進程。新港華人間流動的歷史,之於臺灣,因此不僅只是來自彼岸的他者的故事。